1911年的大清朝还有的救吗?本来还有救河源股票配资,愣是让满洲权贵给作没了。 在20世纪初期,清朝终于意识到不改革就只能等死。走投无路的清政府,在1901年开始了一场被历史称为"新政"的全面改革。 这场改革,最大的亮点就在经济领域。清政府终于抛弃了延续上千年的"重农抑商"传统政策,开始实施"重商主义"。 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,全国掀起了一股投资办厂的热潮。从1904年到1908年的4年间,全国新设的工厂达到了264家,这个数字超过了之前洋务运动30年的总和。 与此同时,现代交通运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仅仅几年时间,全国就成立了18个铁路公司,筹集资金6000万银元,修建铁路422公里。 航运业的发展更为迅猛,全国的航运企业一下子增加到了586家。在金融和对外贸易领域,一大批具有民族意识的企业家纷纷创办银行和贸易公司。 在军事领域,清政府也开始了一场彻底的改革。传统的八旗军和绿营兵制度被逐步废除,取而代之的是按照西方标准建立的新式军队。 为了培养新式军官,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开办了武备学堂。这些学堂不仅教授现代军事知识,还引进了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。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由袁世凯组建的北洋新军。 在教育领域,新政的改革力度同样惊人。清政府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式学堂,还大规模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。 这些留学生主要去往日本、欧美等国家,学习领域涵盖了工业、军事、政治、法律等各个方面。 同时,清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。从小学到大学,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,都有了明确的制度规范。 这些改革措施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 然而,这些积极的改革举措并没能最终挽救大清王朝。 在1905年,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,看似是要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。然而,满洲权贵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产生了严重的误解,他们认为只要表面上搞点改革,就能稳住政权。 最能体现这种思维的就是1908年颁布的《钦定宪法大纲》,这份文件处处维护皇权,根本没有触及到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。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,清廷才匆忙组建了一个所谓的"皇族内阁"。 这个内阁的成员清一色都是满族权贵,完全没有吸收汉族精英参与。 在财政政策上,满洲权贵的短视表现得更为明显。1901年签订的《辛丑条约》要求清政府赔款4.5亿两白银,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清政府4年的财政收入。 然而,即使在如此沉重的赔款压力下,满洲权贵们仍然保持着奢靡的生活方式。光绪皇帝每年的花销就高达数百万两白银,各个王公贵族的开支也都十分惊人。 对于新政所需的经费,清廷采取了一种极其短视的做法:把筹款的任务全部推给地方。各省被要求自行筹措办学、练兵、修路的资金。 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交任务,只能加重对百姓的盘剥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"卖官鬻爵"的现象,这严重破坏了新政改革的声誉。 在人事任用方面,满洲权贵依然坚持着陈旧的满汉分治政策。重要的职位基本上都由满族人把持。 特别是在军队中,虽然表面上在推行新式军制,但满洲权贵仍然不愿意放弃八旗特权。 对于那些支持改革的开明官员,满洲权贵往往采取打压的态度。张之洞、袁世凯等人虽然为新政做出了重要贡献,但始终不被满族权贵所信任。 更令人遗憾的是,满洲权贵对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采取了排斥态度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,东南各省就已经开始采取"东南互保"政策。这些地方势力表面上宣称效忠清廷,实际上却在暗中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。 到了1911年前后,各省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。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,一些有实力的地方官员开始采取观望态度,不再坚决维护清廷的统治。 新军本应是清廷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,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。这支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军队,逐渐成为了革命思想传播的温床。 在江汉地区,新军中的革命组织发展迅速。许多军官和士兵私下里都在传阅革命书籍,讨论推翻满清统治的可能性。 工商界对清廷的失望情绪也在不断加深。新政虽然提出要扶持民族工商业,但实际上很多政策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。 满汉对立的矛盾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点。满洲权贵始终不愿放弃特权,而汉族精英则越来越不能容忍这种差别对待。 这种对立不仅表现在政治和军事领域,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明显。满人的服饰、发型等特权标志,成为了民众反感的对象。 在边疆地区,情况更为复杂。新政推行的汉化政策引起了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。蒙古、西藏等地的独立倾向日益明显。 这些地区的贵族们开始寻求外国势力的支持。特别是沙俄,积极支持蒙古的独立运动,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。 革命思潮的传播速度远超清廷的想象。通过报刊、学堂、商会等各种渠道,革命理念迅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。 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河源股票配资,整个社会已经完全丧失了对清王朝的信心。十年新政没能挽救清王朝,反而为它的灭亡准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。 |